【光明日报】七大改进 方便患者
【光明日报】七大改进 方便患者
2013.12.12
由于“全国人民上协和”,因此“看病难”在北京协和医院显得格外突出。怎样让更多人看上病、看好病,而且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便利、高效、舒适和有尊严的就医环境,是协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从未放弃的努力。今年10月8日北京协和医院新门急诊楼将全面启用,七大措施可缓解“看病难”。
改进一:停车位增至原来的5倍
以往,还没进到医院,很多人就已经遇到了一大“难”——停车难。为此,协和新门急诊楼的地下二、三层均建成车库,停车位增加到原来地上地下总停车位的5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从车位开放的安排上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安排,所以目前只开放500个车位,到11月初才能全部开放,请公众合理安排出行。
改进二:一个楼内全功能
“在协和医院做检查就像进了迷宫,需要不停地问路才能找到目的地。”很多患者这样抱怨。由于协和旧门诊楼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按日门诊量2000人次设计的,而医院目前日门诊量已经过万。因此,新开展的许多检查项目无法集中在一起。新门急诊大楼将全部门诊功能收纳整合在同一座楼内,患者基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所有的门诊就诊流程。
改进三:所有窗口“通柜式服务”
建卡、挂号、缴费……过去,这些事情要在不同的窗口办理,患者需要跑来跑去。新门急诊楼在门诊大厅开设了21个服务窗口,其他各层都设有至少两个窗口,每个窗口可提供建卡、挂号、收费三合一的“通柜式服务”。此外,医院添设了58台医疗服务自助机,分布在每个楼层。这就相当于给患者开设了医疗服务“便利店”,患者可以自助挂号、114预约取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化验单、处方等。
改进四:增加导医
为帮助患者走上“就诊单行线”,医院在主要岔道口设置人工导医,每层都设置了咨询台和流动导医岗。医院还集中印制了导医卡,遇到问路的患者,导医员不仅会告知患者最方便的路线,还会提供导医卡。依据这个“纸质版GPS”,患者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改进五:候诊系统变化大
新门诊系统在分诊、候诊、就诊等几个环节上,对传统就诊流程做了颠覆性改变。协和医院门诊部主任王晓波介绍说,自动叫号系统对患者实行了按挂号顺序自动分诊,导医屏上自动显示患者的姓名及等候序号。各科设立一级候诊区和二级候诊区,采取“叫一等二”的做法。此外,门诊每天都会遇到过号的患者、需要二次返回诊室的患者等与正常候诊的患者在排队顺序上发生纠纷,而新叫号系统通过“续诊”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插队问题。过号、需二次就诊的患者必须先到护士台刷卡,继而进入“续诊”序列,排在二级候诊序列的最后,但比一级候诊患者优先,这样避免了以往的冲突,还能保证患者隐私,也能让医生始终只面对一位患者,避免干扰。
改进六:尿、便样本留取更方便
以往,患者端着尿、便样本往返于卫生间和检验室的情况随处可见,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将生化检验室与卫生间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使患者端着尿、便样本在大厅往返的现象永远成为历史。
改进七:“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为减少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医院药剂科引进了四套整盒发药机。患者交完费后,处方信息会自动传到药房,发药机会自动配好药。通常是患者还没走到药房,药就已经配好了,由以往的“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